近年来,安次法院东沽港法庭坚持学习借鉴 “枫桥经验”,着力打造新时代“廊坊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法庭建设为依托,紧紧围绕“一乡一庭”六项职能,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和调解员作用,有效借助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无诉讼乡村创建。法庭自成立以来,共调解各类纠纷162件,指导民调20余次,参与社会综合治理78次,组织人民陪审员、调解员培训9次,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咨询226次,收到锦旗29面,表扬信1封,受到辖区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及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截至目前,东沽港镇共有5个村街已达到“无诉讼村街”标准,辖区内涉诉讼纠纷持续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今年上半年,辖区诉讼案件同比下降15%。
一、依靠党委政府,形成创建合力
在无诉讼乡村创建活动中,东沽港法庭坚持服务和服从于稳定大局,着力打造和谐环境,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创建工作开展情况,积极争取支持。当地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协调法庭与乡镇、司法所、派出所、村街、基层调解组织等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建立联调联动机制,形成强大合力,有力推动了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今年7月,东沽港法庭被确定为全市法院“一乡一庭”建设经验交流会唯一的法庭代表发言单位。
二、依托社会平台,多元化解纠纷
东沽港镇位于安次区最南端,是廊坊市环京津产业带的六个重点乡镇之一,东与天津接壤,西与霸州、永清相连,为两省三县交界地。东沽港镇辖区私营企业多、外来人口多,土地、劳务、交通事故等各类纠纷多发频发,当地民风淳朴,老百姓更信任当地德高望重之人为其解决纠纷。东沽港法庭针对辖区特点,在充分发挥法庭人民陪审员和调解员调解作用的基础上,有效依托社会调解平台,多元化解纠纷。一是与镇政府、村街建立联调机制。通过每季一次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工作关系,随时研究把握矛盾纠纷发生的趋势特点,分析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建立法庭工作人员与乡镇、村街调解工作微信群,互通信息,沟通情况,及时指导,化解纠纷。法庭受理诉前纠纷后,工作人员可根据案情及时邀请乡镇部门、村街领导及调解员及时参与纠纷化解工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微信工作群对镇政府有关部门、各村街正在解决的纠纷及时了解情况、提前介入,给予专业法律指导,协助化解纠纷。二是与镇司法所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工作同做,成果共享。驻庭陪审员与司法所调解人员实现人力资源高度整合,共同编入调解平台,互通信息,共同开展纠纷调处工作。自法庭成立以来,法庭与司法所共同调处纠纷62起,呈现出强大的工作合力。三是与派出所建立联调机制,优势互补,纠纷同调。充分发挥法庭与派出所职能作用,相互“借力”,形成“合力”,创建多元化、立体式、针对性的矛盾化解机制,促进上下协调,左右联动,共同参与。四是充分发挥指导民调职能,与基层调解组织共同做好工作,调处纠纷维护稳定。法庭成立以来,与辖区村街调解组织建立紧密的工作联系,每季组织一次联席会议,并利用以会代训形式及时给予业务指导,日常工作中遇到调解难度大的纠纷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民调组织共同调解纠纷,5年来共指导村街调解组织成功调处各类纠纷50多起。
三、创新三项机制,探索诉调对接
东沽港法庭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调解员对当地情况熟、群众基础好、威望高的优势,积极探索诉调对接新机制。一是诉前劝导机制,法庭陪审员、调解员对存在矛盾隐患的村民进行疏导调解,引导村民暂缓立案,先由法庭进行调解,经调解能够达成协议不要求出具调解书的,由双方当事人签字归档结案。二是诉调对接机制,对达成调解协议要求出具调解书的,由承办人通过诉调对接系统,申请立案庭转正式立案,并出具相关法律文书。三是诉中联调机制,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法官可与人民陪审员开展联合调解,将陪审员的“情况熟”与法官的“业务精”有机结合起来,拉近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促成案件调解。
四、加强法律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多年来,东沽港法庭通过法治宣讲、发放宣传资料、入村指导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法治宣传,引导群众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守法,营造恭谦礼让,和睦共助的良好社会氛围。2014年以来,共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咨询226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1000余份,进一步加强创建活动的舆论引导,不断提升群众法治观念,有力地维护了辖区社会和谐稳定,切实把“法庭”搬到百姓家门口,把服务送到群众的炕头上。在忠实履行法庭职责的基础上,“无诉讼乡村”创建工作也取得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