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志们:
邹碧华同志已经离开我们有一百天的时间了,我相信在这一百天的时间里,最痛苦、最难过的莫过于他的妻子和孩子,他们是邹碧华同志最亲最近的人,他们失去了一个好丈夫,失去了一个好父亲。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法官,一位好同志。
邹碧华被人们称为司法改革的“燃灯者”。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社会对其有这么高的评价,究其原因,无非是这个人有责任心。对家庭有责任心,对事业有责任心,对百姓有责任心。心里装着妻儿,心里装着事业,视天下为己任。正如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你心里有百姓,替百姓分忧,百姓心里才有你,才会怀念你。
邹碧华同志是一名好法官,他有道德,有知识,有责任。
作为一名好法官,首先要有德,要有道德,要有仁心。总书记说:“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德,要有法官职业道德。老百姓可以容忍我们水平不足判错案,但是绝不能容忍我们泯灭良心,贪赃枉法判错案。一个人水平有限,能力有限,办错案子,稍有不公,这情有可原;一个人水平很高,能力很强,却用手中的审判权力寻租,谋取私利,这绝不能饶恕。美国联邦法院大法官杰克逊说:“我们说了算并不是因为我们正确,我们正确是因为我们说了算。”为什么他们能说了算?不是说他们权力大,当然他们权力确实大,更重要的是说他们有德,他们有威望,老百姓信任他们。用一句很时尚的话说就是:“我懂的不多,不要骗我。”他们相信联邦大法官不会骗他们,会秉承公平正义的原则处理每一件案子。当然我们的法官现在不敢说这样的话,这就需要我们去努力,让百姓对法律、对法官有信心,有信任,直到有信仰。这就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深远意义,这就是邹碧华同志倾一生心血所想要达成的目标。
作为一名好法官,其次是要识,要有知识,要有专业素养。总书记说:“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名法官,尤其是要读书,要博学多识,还要精益求精。一方面要广,一方面要专。我们接触的案件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时候光靠所学的法律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有限的,而读书则是弥补生活阅历不足的捷径。就法律知识来说,每年新出台的法律、司法解释、指导意见等等,数不胜数,你一天不学习,就有可能落后。因此我说,我们脑子里的法律知识就跟这电脑软件一样,每天都要更新,因为每天都有新版本。邹碧华同志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这和他努力读书是分不开的,他在本科毕业参加工作后,仍不忘读书,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并于1999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取得博士学位后,邹碧华同志主持编写了《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合同法解释论》等著作,发表了十余篇论文,有了自己的学术成果。有些人可能会说我们基层法院的法官,读个本科就行了,足够应付了,硕士博士没什么用。邹碧华同志当年参加工作就在基层法院,你能说他读硕士博士没有用吗?实践证明,读个硕士博士还是有用的。读个本科是为了自己的生计,混口饭吃,而读硕士博士是为了提升自己,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作为一名好法官,还要有责任,要有担当,心中有事业,心中有百姓。总书记说:“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要做到为党尽责、为国奉献、为民分忧。”作为一名好法官,就要把法律当成一辈子的事业,邹碧华同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从大学毕业开始,历任法院书记员、审判员、庭长、院长。二十多年来,他一直陪伴着法律,法律也一直陪伴着他,他见证并参与了共和国法治的进步历程。2013年秋天,邹碧华担任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在这之后,他每天日以继夜的工作,参加各种研讨会议,研究、制定了上海市整体司法体制改革方案,为上海市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了宝贵思路和意见。十几天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公布,这里面的65项司法改革措施,其中就有不少凝聚着邹碧华同志的心血。只可惜,他没能等到这一天。斯人已逝,而功绩犹存。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们常人一辈子能做到“一个不朽”就很了不起了,邹碧华同志却同时做到了“三不朽”。他有高尚的道德,有不朽的功绩,有传世的著作,邹碧华同志的一生体现了儒家最高的人生理想。他为了司法体制改革,为了共和国法律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年轻的法律人,要观其言,察其行,而后从之,改革未尽事业,仍需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