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做法警、书记员、助审员还是审判员,无论是任调解庭副庭长、还是庭长,在法院度过的十五个春秋,她始终都忙忙碌碌,母亲说她把家当饭馆和旅社,儿子说她老是“不守信用”。她把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把青春融入了天平中,把热情献给了审判事业,用实际行动描绘了“人民满意”的美丽画卷,体现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朴素情怀。她就是廊坊市安次区人民法院调解庭庭长李晓芳。
1995年,李晓芳怀着对法律的信仰、对法官职业的向往迈入了法院的大门。她下定决心,要踏踏实实、堂堂正正地当好一名法官,让人民满意。为了把自己锻炼成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法官,她刻苦钻研审判业务,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法律本科文凭。为了多办案、快办案,她把整理内勤事务、装订卷宗、拟写法律文书等工作都安排在晚上及双休日进行,家中书桌上的小台灯,不知陪伴她度过了多少个深夜。从事民事审判的几年里,她每年审结的案件数都在全院名列前茅,连年被评为院调解能手。她审理的近千件案子没有一起超审限,没有一起被发回重审,没有一起被认定为错案。正直做人、用心办案、智慧办案,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这是她十几年来工作和生活中秉承的理念和坚守的信仰。
当好基层法官,就要正直做人
无论工作多忙,也要写办案笔记,这是李晓芳多年养成的一个习惯。在她第一本办案笔记的第一页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想当一名好法官,先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这是她学习办案的那一刻起,法院的前辈们嘱咐自己的一句话,十几年来,这句话时时萦绕在她的耳边,激励着她的工作。
2008年,她办理了某商业银行与王某借款纠纷一案。这个案子是多年前的一笔贷款纠纷,许多事实都已查不清了。被告王某是个老太太,在街道办厂时欠了银行的贷款。为了搞清案情,她先后三十几次骑着自行车中午十一点半或者下午上班之前去找王老太太,每次谈上半个小时,没让行动不便的老人家来法院一次。有一天,老人拿出两沓钱给她说:“这么长时间你为我们两家的案子这么认真,这些钱是我的心意,只是感谢你给我这么尽心尽力的办案”,李晓芳非常清楚老人是诚心诚意的,婉言谢绝不成,就在离开时,她把钱扔在老人的脚下就跑了。对于商业银行的调解工作更是难做,因为案件证据不足,银行和代理律师都没了主意,只是求李晓芳给想办法,而且还要征得行长的同意,最后李晓芳打听到他们行长的电话,她多次给这个行长打电话,都没有时间。记得是十二月份的一天,天很冷还刮着风,下午下班后,李晓芳正走到一个超市前,这个行长打来电话,她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就坐在这家超市门口的台阶上和这个行长谈了半个小时,最后商业银行接受了调解方案,双方都很高兴。办手续时是李晓芳带着银行的人到王老太太家里,王老太太当着众人的面,激动地说:“小芳,都说你这人不错,我信了,人正心正,没喝过我一口水呀!”
“办案十年,结案1000多件,我可以保证,当事人和我只有在法律上的分歧,没有一个人怀疑我有私心私欲,不这样,老百姓怎么才能信任你,不这样你又怎么才能做一名好法官。”李晓芳自信的说。十几年来,为了赢得百姓对法官的信任,对法院的信任,她把一个个真心地微笑、一句句诚心的问候带给了每一个当事人;十几年来,她一心扑在办案上,同事、同学的聚会上她成了缺席常客;十几年来,为磨砺身心,无论刮风下雨,她坚持骑车上下班,接送孩子。去年六月,她获得了安次区首届十佳道德模范的光荣称号,今年年初,她所在的调解庭被省高院荣记集体一等功。
当好基层法官,就要用心办案
十年来,她一直从事民商案件审理工作,所办的案子大多是家长里短,邻里纠纷。“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找到当事人,我会随时想尽一切办法赶到现场”。这是她十几年办案向当事人做出的承诺。她深深地体会到,要确保办案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需要不辞辛苦、更要把握住“用心”二字。那是她审理的一起损害赔偿案件,被告在北京干个体,原告也提供不出被告的具体地址,为了找到被告及时送达,她同原告找遍了被告所在地的村子,询问了所有的知情人,当得知4月份的某一天被告要回来时,她连续几天每天晚上八点左右都到被告所住的地点,那天晚上,天还下着小雨,从被告邻居口里得知被告从北京回来了,但又去看朋友了,她就从下班后一直在被告家附近的小卖店里等到晚上十点半钟,终于找到了被告,被告没有一点法律常识,根本不理睬原告的诉讼,但是对李晓芳的工作态度却很认可,一劲说:“没想到,你这人够认真的,这时候能来找我”。李晓芳又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耐心细致地给被告讲解诉讼知识,终于使被告积极配合法院,完成了送达,案件得到了顺利的解决。
办理民商案件最重要的是全面分析案情,多种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才会取得最佳的结果。离婚案件的难点是财产分割问题,李晓芳在办理这类案件时总结了“六步化解法”:即第一步洞察辩析找准焦点;第二步耐心疏导换位思考;第三步风险提示,利弊分析;第四步是委托调解,充分发挥代理人的作用;第五步是找准调解的突破口,灵活掌握调解的时机;第六步是妥善制作调解文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原告郭某诉被告高某离婚财产纠纷一案,男方郭某与女方高某共有三个子女,六间房屋,关于房屋的分割问题双方的官司打了七年,这个案件2007年又发回重审,经过深入了解双方的心思,李晓芳发现双方的家庭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法院不仅要解决双方的房屋分割问题,还要解决子女的抚养问题,这七年来,大女儿一直随女方高某生活,一对双胞胎儿女一直随男方在老家生活,子女的教育也是双方所焦虑的,找准双方争议焦点,她用“六步调解法”顺利调结了这个七年老案。
十年来,她办理完每一起案件都认真的进行总结,对同类案件的解决办法进行归类分析,日积月累,对自己办案帮助很大。今年上半年,她应邀在全省人民法庭庭长培训班上四次授课,讲解不同类型案件调解的方法和技巧,得到了同行们一致的认可。
当好基层法官,就要智慧办案
“我们办的案子没有两个是一模一样的,尤其社会的转型期,新政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生硬的套用法律、机械地办理案件,只能让我们自己成为一个机械的执法者,永远也成不了高明的法学家。作为一个当代的法官,不仅要有真情、有爱心、知理、明法,还要有智慧,要根据案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时俱进。”李晓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例如有一个侵权纠纷,姐姐在麦洼村有六间门脸房,都出租给别人做商铺、做仓库,姐姐起诉妹妹、妹夫将她的所有出租房的门窗玻璃砸坏,商铺无法经营,住户无法居住。我一接触到这个案件就发现双方存在很多年的家庭矛盾和法律问题,原告所起诉的侵权问题只是一个双方发生矛盾的导火索,他们之间有姐妹俩对去世多年的父亲的遗产继承纠纷;姐姐与妹夫的宅基地纠纷;姐妹俩对她们母亲的赡养纠纷,这些纠纷就向一团乱麻,引起了上边说的门窗砸坏、赶走住户等侵权的矛盾,这个案件我采取了三个步骤,重点是抛开原告的诉讼,抓住心结、步步为营,最后一次调解,双方的母亲也参与了,在我的主持下,姐妹俩对赡养老人的问题达成了一致的协议,对继承问题和宅基地问题因为父亲已去世多年,早已超过诉讼时效,妹妹表示也不再提起。在此基础上,姐姐也表示生活中对妹妹、妹夫多加照应,可以给他们用一间门脸房,也不再要求什么法律责任,自己把房子修修即可,双方当场和好如初,所有的人很满意,姐姐撤回了诉讼,社会效果非常好。
当好基层法官,就要心里装着百姓
“尽量让当事人满意而归是我所追求的,有的当事人也许从没有来过法院,他们到法院的目的并不仅仅要求要一个判决书,他们要得到的是法院给他们解决事,化解纠纷,所以让原、被告都觉得我这个法官处事公平、讲理、明法,让老百姓都觉得我可以信赖,法院可以信赖。”是我的办案标准和追求。
她每办完一起案件,都要做一些案后的跟踪服务,做到有始有终,同时也有很多的当事人找到她,认为她人不错,请求她帮帮忙。前几天,段某找到她,段某是她去年办理离婚案件的当事人,离婚后,女儿跟着男方生活,段某非常想念,几次去看孩子不是被拒之门外,就是双方大吵一顿,当时正好是下午4点多钟,段某又老远的从武清赶来,李晓芳就放下手里的工作,和段某打了一辆车,到了孩子的住处,孩子正在院子里玩,见了段某马上跑了过来,李晓芳马上到了屋里,做通了孩子奶奶的工作,帮助母女俩见了见面。双方都很感谢我,老人说:“李庭长,您要不来,我没个让他看,离婚的时候不要,现在看孩子,不行,但是您来了,行”。
今年腊月二十九,线某和孙某商量好了办离婚手续,李晓芳很早就到单位等着她们,线某迟迟没来,但不断的给李晓芳发信息,非问她穿多大号的鞋,要给她买一双,李晓芳知道线某是非常真诚的,但始终没告诉她,线某在信息里写:“李法官您不用这么客气,我们是姐妹”。李晓芳说:“那你就更不用这样了,因为我们是姐妹,快过来办手续吧。”
“只有你心中装着老百姓,他们才会心里有你,才会信任你,愿意和你交朋友”。十几年来,李晓芳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她离开单位出去办案或送达,门上必贴条,条上写她去做什么,多长时间回来,并留下电话。“谁的时间都是宝贵的,当事人来一趟,必须让他们知道我的去向,能和我联系。”一句质朴的回答道出了她一心为民的心声。不知不觉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办了上千件案子,接触了几千个当事人,李晓芳的“群众朋友”越交越多。现在,她走在街上,小区里,经常碰上她办过案子的当事人,他们都向朋友一样和李晓芳打招呼,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或者法律上的问题都愿意征求一下她的意见,李晓芳也耐心的和他们进行一些交流。
这就是李晓芳,一个在基层法院工作的普通法官,一个每天忙忙碌碌的帮老百姓化解纠纷的普通法官,她说自己偶尔也会觉得辛苦,但更多是感到欣慰,因为有那么多的“群众朋友”牵挂着她,辖区的千家万户认可了她。她深爱给自己无私支持的家庭,深爱着关心她、信任她的乡亲们,深爱着帮助她成长的同事和领导,更深爱着法官这个让她自豪一生的职业。